出席《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
缔约方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近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我校79级矿山测量专业优秀毕业生冯仲科教授冯仲科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冯仲科是恢复高考后于1979年考入我校矿山测量专业,入学时年仅17岁,在毕业设计提出一些方案,指导老师称赞其肯动脑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冯仲科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分配时分到了北京煤矿学校,冯仲科毕业后一直追求上进,后来在北京林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经过不断地努力拼搏,很快晋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十多年来他在科研、教学和学术领域都创造了瞩目的成绩。
冯教授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发表了主旨演讲。冯教授讲到第一个方面是怎样理解大数据?大数据、互联网、传感器、非线性、云计算是当今科技界、产业界和政府管理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绝不可从数据量的大小和多少上去理解大数据,一个有巨大市场前景和高附加值的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就是要从这些海量的、杂乱的、无序的数据和信息中挖掘那些潜在的隐含的、不为我们所知的信息和知识,发现那些对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的知识、智能和智慧。
冯教授在讲到第二点“大数据科学和信息化技术对生态环境建设能力的高技术驱动作用”时强调,在高科技的驱动下,把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内容绿化植被建设从规划设计、造林作业、营林设计、病、虫、高技术火害防控都推向了大数据、大智慧、大知识武装的高新技术时代,机器人/无人机代替人工植树、浇水、洒药、采伐工作及新材料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冯教授讲到,大数据把生态环境建设的复杂问题推向了以人为本的精准、系统、定量阶段。我们一维的生态环境建设主体是人力劳动植树(体力);二维的是机、电设备绿化机械工程(机力);而方兴未艾的大数据指导下的高效信息化生态环境建设则是三维的(智慧劳动)。五年前党的十八大为我国制定了新型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推广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蓝图,也为我们生态环境这项基础性建设制定了发展路线,生态环境大数据、大知识、大智慧同样能够为世界协同、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和人民生活服务。
最后,冯教授强调,大数据是重要生产资料,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变革,使人类进入智能时代。我国已建设了系统的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我们期待着,生态环境大数据协同全球,分区域社会、经济、人口等大数据,通过高科技推演和驱动,将会使我们地球修复成一个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芳土的美丽世界,将会使我们从大数据网络中采集到海量的网上高品位矿石,冶炼出海量真金,托起美丽的人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