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首页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正文

    团中央官方网站中国青年网报道——十八载乡村田野课堂,测绘青年的“专业报国”答卷

    发布日期:2025-07-07 点击量: 来源:

    日前,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相关专业的700余名师生正在蓝田县汤峪镇和焦岱镇开展为期三周的测绘技术应用能力实习:他们深入实训基地,在绘制地形图、实景三维模型、模拟工程测量等生动实践中系统提升了解决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走进乡村一线,通过遥感影像实践成果为乡村建设、耕地保护、地质灾害监测、农作物估产等提供支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服务乡村振兴,践行社会责任,彰显青春担当。

    晨雾未散,秦岭北麓的汤峪镇上空已响起无人机旋翼的嗡鸣,电脑屏幕上的实景三维模型正以厘米级的精度勾勒出山坳里的农田轮廓,接收北斗卫星系统信号的RTK设备正在小镇街巷间精准定位——这是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用测绘技术绘制乡村新图景的第18个春秋,也是一场跨越18年的青年力量与乡村振兴的对话。

    自2007年起,学院连续18年组织师生前往蓝田县汤峪镇和焦岱镇进行育人活动,累计派出师生8000余人次,以实践育人厚植青年家国情怀,用行走在乡村田野上的脚步交出一份“专业报国”的青春答卷。

    十八载春秋更迭,测绘技术从“传统”迈向“智能”,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回望2007年,首支实践队携带的水准仪、全站仪在山路上留下的深深印迹;而今,取而代之的是卫星遥感、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构建起的“天—空—地立体监测网络,这18年,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一代代青年坚定行走、实践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力量。

    经过多年的建设,西安科技大学联合南方测绘、华测导航、中海达、航天宏图、陕西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等业内知名企业共同建立汤峪镇外业实践基地、焦岱镇外业实践基地,以相互合作为基础,学校与地方政府、仪器公司、工程企业共同协作,构建四方协同实践育人模式。“我们不仅教会学生‘测天绘地’,更要教他们用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用专业知识报效祖国”,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工程测量学》负责人胡荣明教授如是说。

    测绘工程系系主任武继峰谈到:“学院坚持将专业实践打造为‘行走的思政课’”。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学生在实地测量的过程中,走出课堂,走向田间地头,深刻理解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将“量天测地、绘我河山”的测绘精神,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优良作风等融进整个实践过程,重构具有学科交叉、融入思政和劳动教育的测绘类实践教学体系,让这些被田野滋养的力量,在时代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一路生花”,这正是田野课堂的深意;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的精进,更是一场关于“何为青春价值”的深刻觉醒。“第一次来到蓝田县专业实践时,认为就是来吃苦的,直到看着自己用专业设备丈量过的乡村田野在电脑上勾勒出的精准轮廓,为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提供的数据支持,才真正理解‘专业报国’的分量”,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大三学生范可欣在实践报告中写道。

    十八载深耕,离不开“多维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将专业课程搬到田间地头,学生需完成“从数据采集到成果交付”全流程。一方面,与蓝田县汤峪镇塘子村签订了测绘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协议作为工程测量实习基地,辖区村庄、农田、道路、河流、沟坡作为实践教学场地,提供学生交通、食宿、安全等保障条件,形成“校地协同、长效服务”机制;另一方面,将教学目标分解到实践过程的不同环节:通过方案设计评价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通过仪器操作考核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成果质量评价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能力,通过报告撰写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实践表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乡村田野课堂让师生们懂得,测绘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对祖国大地乡村田野的敬畏与青年的使命担当。

    从首张手工地形图到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数字模型,从抱着仪器不会使用的测绘新生蜕变为能用测绘新技术服务社会的工程师,十八载春秋见证了测绘师生的传承与成长。18年、8000余人、180平方公里的数字山河——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代代西安科技大学测绘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当无人机再次升空,当北斗信号持续闪烁,在祖国的大地上,新的故事正在续写:那是关于科技与人文的交响,是关于青春与大地的对话,更是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师生们传承“专业报国”的青春答卷。

    联系方式

    • - 电话:雁塔校区 029-85583176 临潼校区 029-83856291
    • - 邮箱:chxy@xust.edu.cn
    • - 邮编:710054

    版权所有 ©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