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科学研究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我院马绪瀛副教授在国际环境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

发布日期:2025-03-17 点击量: 来源:

近日,西安科技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和奥克兰大学等国内外8家单位联合在国际环境健康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中科院一区TopIF=10.3)在线发表了题为“Towards compliance with the 2021 WHO air quality guidelin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M2.5 trends in australia and china”的研究论文。我院地信系马绪瀛副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昆士兰科技大学Lidia Morawska院士为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邓军教授为论文的第二通讯作者。

成果简介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新版《空气质量指南(AQG)》,将环境中的PM2.5推荐年均浓度限值从10 μg/m³2005年版AQG)下调至5 μg/m³2021年版AQG)。近期研究表明,这一严格的新目标可能接近或甚至低于全球许多地区由于非人为活动引起的背景PM2.5浓度水平,例如受沙漠尘影响的地区。这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各国能否达到PM2.5的新指南标准?为此,本文选取了空气质量差异显著的澳大利亚和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24年澳大利亚8个州首府城市和中国大陆31个省会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观测值,系统分析其历史变化趋势,并通过统计模型量化气象因素与人为排放对PM2.5浓度年度变化的贡献度,我们基于这些结果分析进一步讨论了每个城市达标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澳大利亚超过一半的城市大体上能够达到或有潜力达准。值得注意的是,大概率一个城市在达标后可能再次回到未达标状态。此外,某些城市即使进一步消除人为排放,也可能无法实现PM2.5浓度的进一步显著降低,并且可能无法达标。相比之下,中国大多数城市的PM2.5浓度高出澳大利亚一个数量级,然而拉萨有望在未来成为中国首个达标的省会城市。对中国城市而言,达到新的AQG标准极具挑战性,即便未来可能实现,也需要很长的时间。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进一步降低PM2.5浓度方面仍具有显著潜力。这可以通过持续实施排放控制措施和新能源的广泛使用以减少人为排放来实现。本研究为澳大利亚和中国两国制定针对城市的空气污染控制和管理政策提供了科学支撑。

本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Linkage Grant、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5001291

引用格式:Ma, X., Morawska, L.*, Zou, B., Gao, J., Deng, J.**, Wang, X., Wu, H., Xu, X., Wang, Y., Tan, Z., Jiang, N., Shen, Y., Li, D., Gao, J., Fan, Y., Salmond, J. Towards compliance with the 2021 WHO air quality guidelin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M2.5 trends in australia and china.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5, p.109378.



联系方式

  • - 电话:雁塔校区 029-85583176 临潼校区 029-83856291
  • - 邮箱:chxy@xust.edu.cn
  • - 邮编:710054

版权所有 ©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